.
結束了營養的dai week(上課週)後
我轉身前往阿姆斯特丹看紀錄片影展
看影展已成我這兩三年的興趣
在台北我會早起趕搭一大早的捷運到光點排電影節護照
然後到聞天祥的選片指南聽他簡潔風趣的全覽式介紹
接著開始排起片單 取捨往來時間距離
最後在電影節期間
乘坐捷運或公車旅行於台北市內的戲院
一天至多看上三'四部
有時後倒不是電影有多好看
反而有趣在戲跟戲之間那短暫的空檔
偶爾跨夜電影
一群陌生人在密室裡待整晚
休息時間再往便利商店裡大牌長龍
那一明一暗的交錯對我來說很有意思
這次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是我第一次在國外看影展
體制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出入
(我指的是單純就作為一個觀眾而言)
這次一共看了七部片
偶爾剛好遇到打工的同學在門口撕票,免費
偶爾票賣完了,硬等觀眾進完場,總是有前兩排幾個的空位,免費
於是看了四部免錢,真正花錢買票的只有三部
I'm a lucky snake!!!
幾部台灣來的紀錄片
都被直接寫上“china“或“taiwan,china“心裡頗不是滋味
明明說的是台灣小學生的童年
偏偏要說是中國小學生的童年
這種小地方催眠式的誤會
難怪到處都有荷蘭人問我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份
但我不解的是
作為一個想像中應有獨立、關懷或批判精神的紀錄片影展也必須要犯這種錯誤
我也跟這些對中國好奇的外國人們一起看了兩部中國紀錄片
其中一部“Up the Yangtze!“完全爆滿
這是一個華裔加拿大導演拍長江建大壩期間的故事
“Up the Yangtze!“官網:http://uptheyangtze.com/trailer.php
這是我繼“三峽好人“之後第二次看到這個題材
不管是“三峽好人“或是“Up the Yangtze!“的製作
都會忍不住想誇他們聰明
看看那宏偉的長江跟一旁無助的人們
國家的大建設跟被迫遷移的人民這樣的對比怎麼拍都會好看
好看在那真實太殘酷了,必定激起外來者的惻隱之心
相較於“Up the Yangtze!“,
周浩的“Using“顯得大膽許多
記者出生的周浩是福建人
周浩blog:http://www.sinoreel.com/blog/zhouhao/
在"Using"裡周浩追蹤一個福建的吸毒(竊盜)者阿龍(或是說他們做朋友的過程)
光是看到注射毒品的直陳陳鏡頭就忍不住打顫
"Using"裡有許多關於紀錄片拍攝者跟被拍攝者關係的辯證
偶爾阿龍伸手跟周浩要錢,偶爾試圖揣測鏡頭要的畫面...
拍攝者利用被拍攝者得到畫面
被拍攝者也某種程度曉得自己利用與被利用的相對關係
周浩是站到最危險的地方跟邊緣人打交道
在映後座談我還特別舉手對周浩說“respect!“
紀錄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創作者必須要在某種程度上放低姿態
儘管怎麼樣還是看得到鏡頭的主觀跟敘事
但至少是必須在較謙卑或旁觀的位置上
"The Gates"是記錄藝術家 Christo跟他太太 Jeanne-Claude
爭取在中央公園創作作品Gates的記錄
整部片分成三個劇組從80年代拍到2005年
從藝術家中年拍到老年
一路從製作草圖,諮詢律師,一場又場開公聽會跟市民討論...
可以看見作為一個公共藝術家
如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說服,運作,磋商...到完成的誠懇
而這花二十幾年口舌的作品僅能存在中央公園十四天
在第一天看完影展的雨夜裡
意外摔了我的相機
除了苦笑我只能說這是我的命
最後一天發現我的火車票掉了
也只能摸摸鼻子再買一張
回到小鎮同學問我影展好不好看
[I have good time,but bad luck.....]
這是我看過最貴的影展......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